大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籲:定期篩檢就是點石成金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Published:2025-11-19 10:00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胡萬祥指出,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的改變,是大腸癌發生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持續攀升,自民國95年起就已經是國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到民國108年,每年新增病例更突破17,000例。此現象凸顯了大腸癌預防與篩檢的重要性,提醒國人及早重視相關健康管理。

大腸癌發生率攀升與飲食西化等多重因素有關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胡萬祥指出,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的改變,是大腸癌發生率升高的重要原因。胡萬祥理事長建議,遠離加工食品、減少紅肉攝取,增加蔬果與魚肉比例,多運動、不抽菸、不酗酒,都是維持腸道健康、降低罹癌風險的實際行動。他也提醒:「即使生活習慣再好,也不能完全保證不罹癌,因此定期篩檢才是最關鍵的一步。」

統計顯示,40至49歲的年輕族群大腸癌發生率在近40年間已翻倍,顯示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值得高度關注。胡萬祥理事長表示,除了基因與家族遺傳外,家人之間共享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影響罹癌風險。然而,隨著年輕族群健康意識提升、主動篩檢比例增加,早期發現的機會也隨之提高,呈現「發生率上升,但早期發現機會增加」的雙重現象。

及早篩檢與治療 大腸癌治療成效關鍵

在治療方面,胡萬祥理事長指出,大腸癌的治療效果與發現期數息息相關。依據國健署統計,0至2期的大腸癌五年存活率超過八成,但到了第4期,可能降到一成左右。早期患者多能透過手術治療,減少化療、標靶或免疫療法的負擔;而晚期患者則需倚賴多重藥物治療。

胡萬祥理事長強調:「越早篩檢、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我們發現,經由篩檢發現的大腸癌患者,多屬早期;而因症狀就醫的患者,則通常已偏晚期。」

大腸癌發生率年輕化 政府擴大癌症篩檢範圍

為因應年輕族群大腸癌風險增加,政府自2025年起將篩檢年齡擴大至45至49歲,且有家族史者自40歲起,每兩年可免費接受一次篩檢。胡萬祥理事長對此政策表示肯定,也補充說明:「就像車子再怎麼保養,也需要定期做健檢。人也一樣,定期做大腸癌篩檢是對自己、家人最基本的負責。」

最後,胡萬祥理事長分享了一句自己常送給病友的話:「點石成金。意思是,一個小小的篩檢動作,就能為你帶來黃金般的人生。不要等到出現症狀才後悔,及早檢查,就是最實在的投資。」


閱讀更多

©2024 , made by 健康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