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常見癌症,近年來其發生率與死亡率均快速上升,成為男性不可忽視的健康威脅。基隆長庚醫院院長吳俊德醫師指出,攝護腺癌在台灣男性中已上升至第3位,而隨著病例增加,治療方式也不斷演進,從過去單一荷爾蒙治療,逐步進展為合併治療模式,尤其是在轉移性患者中,已成為臨床上的重要治療選項之一。
轉移型、末期病人比例偏高 治療難度隨之增加
吳俊德醫師說明,相較於歐美國家早期診斷比例高,台灣卻有約三至四成患者在確診時即屬轉移型癌症,因此使後續治療更加艱難。他指出,早期攝護腺癌以根除、治癒性為主要目標;若已轉移,則以控制病情、延長存活為主。對於侷限進展型或第四期的病人,治療的核心不僅在於延長壽命,更要避免因治療副作用導致生活品質大幅下降。因此醫師會與病人充分討論治療利弊,尋求最合適的方案。
荷爾蒙治療為主軸 從單一到合併療法新進展
目前轉移性攝護腺癌治療以荷爾蒙治療為主,若腫瘤對荷爾蒙治療仍有反應,稱為「荷爾蒙敏感性前列腺癌」。文獻中曾觀察到傳統單一荷爾蒙治療平均有效期約一年半;隨著第二代荷爾蒙藥物問世,存活期可延長至三年以上,但仍需依個別狀況評估。
近年臨床更發展出合併療法,利用不同機轉的藥物進行治療搭配。吳俊德醫師表示,目前常見有「二合一」與「三合一」治療策略,除傳統荷爾蒙治療外,會再合併化學治療、新型荷爾蒙藥物或放射線同位素等方式。相關文獻顯示,這些合併策略有助延長存活期與疾病控制時間。
吳俊德醫師強調,選擇合併方案時須考量病人個別狀況,以利治療兼顧療效與安全。例如患有心臟病者不宜使用對心臟副作用較高的藥物;肝腎功能不佳或慢性B、C肝患者,則需調整藥物種類;腎功能不良者亦可能不適合化學治療。
PSA灰色地帶易誤判 搭配多重檢查更準確
若能及早偵測、及早治療,病人通常都能獲得良好預後。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查岱龍理事長指出,目前會以血液檢測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作為初步篩檢工具,但其準確率並非百分百;當PSA指數介於4至10 ng/mL的灰色地帶時,約有二至三成的病人可能罹患攝護腺癌。其他像是良性攝護腺肥大、發炎等,也都可能會造成PSA上升,因此泌尿科醫師會搭配肛門指診,或經直腸超音波與多層次核磁共振等方式,以更準確判斷病灶的位置與嚴重程度。
攝護腺癌警訊多 早期發現有利控制疾病
查岱龍理事長提及,台灣男性對健康自覺偏低,常將排尿困難、夜尿頻繁等症狀誤認為老化所致而延誤就醫。臨床上常見病人一確診就已出現骨轉移,可能壓迫神經,導致下半身無力,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造成家庭與社會沉重負擔。
攝護腺癌與年齡、家族史及生活型態西化有關,因此查岱龍理事長與吳俊德醫師建議男性維持清淡飲食、適度運動,並養成定期檢查習慣,另外現在資訊非常發達,民眾可以透過衛教網站先了解疾病、治療方式、副作用與預後,再與醫師討論,對治療決策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