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靠手術就好?義大宋天洲:藥物角色在術前術後同樣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 Published:2025-10-14 10:00

宋天洲副院長指出,減重不只是「把體重降下來」,還要照顧患者的心理、生活習慣與慢性病管理。

肥胖不只是外觀問題,更是一種慢性疾病,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許多人以為減重只有兩條路:飲食運動或手術,但其實,藥物治療在術前與術後都有重要角色。義大大昌醫院外科副院長宋天洲強調,中心推廣「全人照護」理念,結合手術、藥物、營養與心理支持,依據每位患者需求提供最合適的減重計畫。

全人照護:不只降體重,更照顧心理與慢性病

宋天洲副院長指出,減重不只是「把體重降下來」,還要照顧患者的心理、生活習慣與慢性病管理。在義大大昌醫院,每位接受減重治療的病人,除了外科醫師,還會有家醫科醫師、營養師、心理師、個案管理師協助。透過這樣的團隊支持,患者能建立長期健康習慣,降低復胖風險,讓治療過程更穩定、更有持續性。

舉例來說,如果有人希望在婚禮前快速瘦個10公斤,醫生就會評估適不適合用吃藥的方式來達成;但如果想瘦的更多,像是30%以上體重,或BMI超過40,這時候可能就需要手術,同時搭配藥物和心理輔導來治療。

BMI28以下:先從藥物與生活調整

對於BMI28以下、尚未到手術標準的患者,宋天洲建議不必急著手術,可先透過藥物搭配飲食與運動調整。藥物主要用來控制食慾,若患者同時有慢性病,醫師會依病情一併規劃治療。這類患者通常的減重目標是10%體重下降,對日常生活和健康改善已有明顯幫助。醫師會依據患者身體狀況與生活需求,選擇最合適的藥物與劑量,並安排定期追蹤,確保安全與效果。

術前藥物:改善慢性病,降低手術風險

許多患者在減重手術前,也會先接受藥物與營養計畫的介入。術前減重不只是為了降體重,更重要的是改善慢性病,例如血糖、血壓或膽固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讓患者在更安全的狀態下接受手術,也能降低麻醉與術後併發症風險。對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術前藥物能幫助控制血糖與血壓,讓手術過程更順利,也有助術後恢復。

術後藥物:控制食慾,避免復胖

手術能在短期內快速降低體重,但多數患者在術後一年左右會出現「飢餓素代償」現象:胃排空加快,食慾增加,對食物的渴望又回來,結果導致體重回升。這時候,藥物治療就能發揮關鍵作用。

近年來受到重視的中樞型減重藥物,就是專門針對大腦食慾機制下手,幫助患者維持術後成果。特別是對於嘴饞、忍不住零食誘惑的患者,藥物可協助部分患者減少進食衝動,減少心理壓力與挫敗感。宋天洲副院長也提醒,縮胃手術後因胃排空加快增加飢餓,不一定適合使用腸泌素針劑,這個階段使用反而可能帶來更多不適,也提醒患者切勿指定用藥;在術後階段,中樞型口服藥物會更合適。

宋天洲副院長進一步說明,中樞型的藥物主要透過兩種方式發揮作用:

• 抑制食慾:藥物透過調控大腦的食慾中樞,幫助減少飢餓感。

• 調節獎勵系統:藥物能降低「看到就想吃」的衝動,減少對零食或高熱量食物的強烈渴望。

隨著今年台灣核准多款新型減重藥物,患者有了更多選擇。不過,是否適合每個人、在什麼時機介入,仍需要醫師根據個別狀況來評估。

另外,對怕打針的患者,或是長期施打針劑後有經濟負擔的人,口服藥物就是一個重要的替代方案。宋天洲副院長強調,治療必須量身訂做,找到適合自己且能長期維持的方法,才是避免復胖、保持健康的關鍵。

高度減重需求:手術與藥物合併療法

對於希望減掉40%以上體重的患者,單靠手術或單一藥物往往不夠。宋天洲副院長表示,這類患者通常採合併療法:如中樞型藥物搭配腸泌素藥物降重,甚至手術與藥物並行,有助於治療計畫的進行。合併療法能在臨床上提供更多彈性,也有助於體重控制和慢性病管理。

二次手術患者:先從藥物與營養介入

部分患者因復胖或第一次手術效果有限,會考慮二次手術。宋天洲指出,醫師通常先以藥物與營養計畫介入,藉由改善生活習慣,協助控制體重,視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再次手術。

藥物當道世代,並非所有人都適合使用減重藥物。若患者有精神疾病或其他慢性病,醫師會評估副作用與安全性。藥物劑量會依患者反應逐步調整,不必強求達到最大劑量,重點是效果與安全兼顧。患者也需配合生活方式改變,如規律飲食與運動,才能讓醫療介入發揮最大效益。

長期追蹤:減重成功的關鍵

義大大昌團隊在復胖病人的追蹤經驗豐富。宋天洲副院長強調,減重不只是數字下降,更是身心健康的整體改善。對不同BMI、不同減重目標與慢性病狀況的患者,藥物與手術的角色各有不同。

義大大昌醫院透過透過定期回診、藥物調整、營養管理及心理支持,全程陪伴患者。這樣的全人醫療、全人照護模式不僅降低復胖風險,也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習慣,讓減重不只是短期成果,而是真正改善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2024 , made by 健康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