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標靶藥擴大給付 EGFR基因突變患者多治療選擇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靖昀報導 Published:2025-11-11 09:00

肺癌治療走向個人化治療,隨著治療藥物不斷進步,即使已確診晚期的病患,也不必過於灰心,臨床上仍有多種治療方式可供評估。

肺癌是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因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或出現遠端轉移,增加治療難度,其中在非小細胞肺癌中,肺腺癌發生率最高,約五成以上帶有EGFR基因突變,而目前已能針對突變基因選擇對應的標靶藥物進行治療,健保署也擴大給付肺癌EGFR標靶藥提供病患多元治療選擇。

肺癌標靶藥擴大給付 醫師:能照護更多肺癌病患

義大癌治療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黃明賢指出,臨床上,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病患治療目標在於兼顧控制病症及生活品質,並延長存活率,尤其對於易腦轉移肺癌病患而言,可考慮選擇具有高穿透血腦屏障特性的標靶藥物,但過去,健保對這類標靶藥物的給付限制較多,對於病患而言,無論在疾病控制或藥物費用都是一大負擔,如今健保署接軌國際治療指引擴大給付,讓更多病患能有治療選擇,醫師在規劃治療時也有更多空間。

肺腺癌EGFR突變腦轉移高 影響病患預後關鍵

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容易發生轉移,尤其容易轉移至骨骼、腦部,成為影響病患預後及生活品質的關鍵;黃明賢醫師表示,EGFR基因突變會使腫瘤細胞不受控制的生長,且相較無EGFR基因突變的癌細胞,更容易有遠端轉移風險。在過往的標靶治療常得合併血管增生抑制劑幫助控制腦部轉移的症狀。標靶藥物本身也有需加強照護的副作用,常見有皮膚乾燥、冒痘、甲溝炎、噁心、嘔吐等情況,嚴重時容易影響生活品質,不過標靶治療引起的副作用,仍依據不同患者的體質與病況而有所差異,建議用藥時若發生任何身體不適,都應盡快向醫療團隊尋求專業建議。

46歲女罹EGFR突變肺腺癌 轉換標靶藥維持生活品質

一名46歲女性,去年三月時被診斷出肺腺癌,接受基因檢測,確定帶有EGFR基因突變,但因未有腦轉移,不符合當時新一代標靶藥物的健保給付條件,因此接受其他代的標靶藥物治療;不過黃明賢醫師表示,這名病患對該標靶藥物的治療有較明顯的皮膚冒痘與甲溝炎等影響外觀的副作用。直到去年十月健保擴大給付EGFR標靶藥物給付標準,經評估申請使用且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目前穩定追蹤,維持整體生活品質,心情調適許多。

標靶藥突破血腦屏障 成肺癌腦轉移治療策略

黃明賢醫師提及,新一代標靶藥物具備能穿過血腦屏障進入腦部的特性,對易腦轉移的肺癌治療策略帶來新的思考方向。自去年10月起健保擴大給付於一線治療後,醫師在臨床規劃上有更多考量空間,部分患者的治療反應也呈現穩定狀態,但仍需依病況與體質差異進行評估。

標靶藥仍有副作用 必要時應與醫師討論劑量

黃明賢醫師指出,抗癌標靶藥物會依作用位置、病患不同體質與病況,或多或少都會產生潛在副作用,像EGFR標靶藥物還是有可能會出現皮膚乾燥等情況,即便未影響生活品質,但必要時,應積極與醫療人員討論,醫師根據副作用嚴重程度及整體病況做評估,調整適合劑量,避免影響治療目標。

治療晚期肺癌 醫師:注重個人化治療方案制定

肺癌治療走向個人化治療,隨著治療藥物不斷進步,即使已確診晚期的病患,也不必過於灰心,臨床上仍有多種治療方式可供評估;黃明賢醫師提及,現今肺癌在治療上,更重視個人化治療方案制定,藉由肺癌多專科醫師所組成的醫療團隊,能因應病患不同的病症,給予解決方針;黃明賢醫師表示,即便後續治療出現抗藥性,也有其他藥物可以選擇,甚至再次基因檢測了解基因突變是否有改變,依照改變型態再給予對應藥物治療,最重要是與醫療團隊共同規劃合適的治療策略,以最佳化抗癌成效。


閱讀更多

©2024 , made by 健康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