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頻傳食物中毒事件,從越南法國麵包事件造成五百多人食物中毒,到寶林茶室因邦克列酸中毒釀成六死悲劇,無不凸顯食安問題的嚴峻。這些案例大多源於食物在加工、保存或處理過程中的細菌或毒素污染,稍有疏忽,便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依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所採用之定義,「食物中毒」為二人或二人以上攝取相同之食物而發生相似之症狀,並且自可疑的食餘檢體及患者糞便、嘔吐物、血液等人體檢體,或者其它有關環境檢體(如:空氣、水、土壤)中分離出相同類型之致病原因,則稱為一件「食品中毒」。但如因攝食肉毒桿菌或因攝食食品造成急性食品中毒(如化學物質或天然毒素中毒等),即使只有一人,也視為一件「食品中毒」。
食物中毒原因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醫師說明,食物中毒的成因相當多元,包含細菌、病毒、寄生蟲、傳染性蛋白質,以及天然毒素和化學物質等六大類,以下逐一說明。
細菌性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不分季節、國內外最常見的類型。例如,生食海鮮容易受腸炎弧菌汙染,蛋類與肉製品可能帶有沙門氏桿菌,而米飯、粄條等澱粉類食品則易孳生仙人掌桿菌。此外,夏季高溫潮濕,民眾享用的冰品與手搖飲若保存不當,極可能成為大腸桿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溫床,進一步提高中毒風險。
病毒性食物中毒
在病毒性食物中毒中,諾羅病毒最為常見,易污染即食食品、沙拉、冰品及生鮮魚貝類等。該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力與擴散速度,一旦食物受到污染,便可能引發大規模食物中毒。尤其每年入冬至春季,更是諾羅病毒流行的高峰期。
延伸閱讀:無特效藥、傳染力極強的「諾羅病毒」,3種人得到最危險!想預防,絕不要吃「這種食物」
寄生蟲感染
同樣是食物中毒的重要成因。回顧四十年前的金蘭家族慘案,當時金蘭醬油第二代因生食非洲大蝸牛,導致全家五口不幸中毒喪命。這是因為蝸牛體內帶有「廣東住血線蟲」,可能侵入腦部、脊髓等神經組織。因此,螺類、蛞蝓、蝸牛等生物絕不可生食,以避免嚴重後果。
天然毒素
某些天然毒素的致命性也遠超乎想像。河豚雖是部分饕客的極品美味,但若業者未能妥善處理或誤判品種,將河豚毒素吃下肚,恐會導致嚴重中毒甚至喪命。此外,黃麴毒素是目前已被證實與肝癌高度相關的主要致癌物之一,若花生、五穀雜糧、堅果類,甚至中藥材保存不當,極易受黃麴毒素污染,進一步危害健康。
延伸閱讀:「黃麴毒素」不只花生有!咖啡豆、中藥...11種食物要小心,不小心吃到怎麼辦?「這顏色」食物助排毒
化學物質
由農藥、重金屬或非法添加的化學物質引起的食物中毒,也是不容忽視的風險。例如蘇丹紅,這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工業染料,依法不得用於食品中,卻曾被不肖業者違規添加。蘇丹紅具有肝腎毒性,可能引發過敏反應,甚至具致癌風險。常見可能遭污染的食品包括豆腐乳、辣椒粉、咖哩粉等調味品,因此消費者選購時,應避免選擇過於鮮艷或色澤不自然的產品,以降低食安風險。
延伸閱讀:擔心吃到有「蘇丹紅」的辣椒粉?專家教你:吃3大類食物,幫助身體排毒
食物中毒潛伏期
食物中毒的潛伏期須根據其造成的原因而有所不同,以下舉例:
- 腸炎弧菌:潛伏期4-24小時。
- 沙門氏菌:潛伏期6-72小時。
- 金黃葡萄球菌:潛伏期1-6小時。
- 病原性大腸桿菌:潛伏期8-24小時以上。
- 仙人掌桿菌:嘔吐型潛伏期1-6小時、腹瀉型潛伏期12-16小時。
- 諾羅病毒:一般在感染諾羅病毒24至48小時後就會出現症狀。
食物中毒症狀有哪些?
食物中毒患者通常會出現以下常見的急性腸胃炎症狀:
- 腹痛
- 腹瀉
- 噁心
- 嘔吐
- 發燒
然而,食物中毒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指引,若出現以下五大重症徵兆,應立即就醫:
- 糞便帶血
- 劇烈嘔吐
- 嚴重脫水(如口乾、尿量減少)
- 高燒超過攝氏三十九度
- 腹瀉持續超過三天
此外,嬰幼兒、年長者、孕婦及免疫功能較弱者屬高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以免併發敗血症或器官衰竭,威脅生命。
緩解食物中毒
大多數情況下,病程輕微,只需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保持清淡飲食並充分休息,數天內即可康復。
如何預防?
預防食物中毒,日常飲食習慣與食品處理方式至關重要。
- 用餐環境衛生:定期清潔廚房流理臺、餐桌椅及餐具,避免細菌孳生與污染。
- 生熟食分開:料理食材時,務必將生食與熟食使用的砧板、刀具分開,以防細菌交叉感染。
- 食物高溫加熱:食物經過高溫加熱才能有效殺菌,因此應盡量減少生食或半生不熟的食物,降低細菌感染風險。
- 避開危險溫度:另一項關鍵則是注意食物存放的時間與溫度,大部分微生物在攝氏七度至六十度之間生長快速,這個範圍被稱為「危險溫度」。因此,外食族在購買便當後,夏季應在一小時內食用完畢,冬季則不宜超過兩小時,若無法立即食用,應存放於冷藏中,並在食用前徹底加熱至攝氏七十度以上,確保食品安全。
顏宗海以下介紹食物保存7大原則,能夠更有效預防食物中毒:
- 冰箱只放七分滿。
- 食物避免長期放冰箱。
- 食物不燙手就可保存至冰箱。
- 不自製發酵食物,選購大廠、檢驗過的產品。
- 剩飯降至65度C時以保鮮盒盛裝、冷凍保存。
- 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要冷藏,並在三天內吃完。
- 乾貨先沖洗再放冰箱泡發,每四小時換水,不泡超過一天,有黏液就丟棄。
資料來源:諮詢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醫師、美國疾病管制中心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