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新興傳染病的持續威脅,以及記取COVID-19疫情初期「有錢也買不到疫苗」的深刻教訓,我國疫苗政策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與速度全力推進。國家衛生研究院舉辦「台灣疫苗產業韌性及國家安全與健康永續」論壇議題研討會上,來自衛福部、經濟部、國科會等政府高層,以及國內頂尖學研機構與指標性疫苗企業齊聚一堂,盤點從上游科研、中游製造到下游產業化的量能與創新技術,揭示疫苗產業自製政策的整體藍圖,逐步建立堅實國安防線。
政府領軍 五年計畫提升產業韌性
衛福部莊人祥常務次長於開場致詞時強調,疫苗不僅是公共衛生議題,更是「國家安全議題」。為此,政府已積極採取關鍵行動,並正式於「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下成立「國家疫苗產業政策推動工作小組」,擘劃長遠發展。跨部會署正研擬爭取預算推動115年起為期五年的「國家疫苗產業韌性的深耕計畫」,優先布局大流行疫苗的應對能力。
經濟部戴建丞簡任技正更明確指出,將透過「國家疫苗產業韌性深耕計畫」,投入關鍵資源,優先布局次世代疫苗技術平台與關鍵佐劑的自主開發,及解決供應鏈的脆弱環節。這項跨部會署政策展現了政府的決心,長遠目標是將台灣的疫苗自製率從過去不足一成,大幅提升至與日韓等國並駕齊驅的水平。
國衛院擔綱樞紐角色 銜接研發與量產製程的關鍵環節
在此次國家隊的布局中,國衛院生物製劑廠扮演了執行國家任務、承先啟後的「中游橋樑」。政府耗資78億興建的生物製劑二廠,正是實現國家政策的關鍵基礎設施。該廠將導入包括核酸(DNA及mRNA)、微生物及哺乳類細胞產製技術等六條全新生產線,其核心目標是協助轉化學研界的前期研發成果為可供產業界接手的臨床級產品,縮短從概念驗證到產業接軌的落差。
尤其令人振奮的是,國衛院已成功掌握mRNA疫苗三大關鍵技術,並已進入GMP等級的製程階段,加上臺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未來落成的量產製造基地,顯示台灣將逐步完善獨立開發及製造mRNA疫苗的基礎建設,為下一次大流行的快速反應奠定基石,直接回應了政府的政策目標。
盤點國家疫苗產業量能 提升疫苗自製
台灣本土疫苗產業深耕多年,逐漸展現活力與多元創新動能。從歷史悠久的「國光生技」以流感疫苗持續深化國際合作,到「高端疫苗」以腸病毒71型疫苗及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成果在國際頂尖期刊得到高度肯定。本土新創「優億公司」突破佐劑瓶頸,利用領先全球的化學合成技術,成功開發出穩定可量產的新型皂苷佐劑,這項突破不僅渴望解決全球性的原料供應難題,更代表台灣有潛力在疫苗產業鏈最上游的關鍵材料上實現自主,提升國產疫苗的效力與國際競爭力。而「昱厚生技」專注於黏膜免疫技術,搭配其鼻噴黏膜疫苗的技術有效提升年長族群免疫韌性。「醣基生醫」勇敢挑戰WHO列為首要威脅的超級細菌,開發出全球首創的克雷伯氏菌疫苗。這些成果顯示台灣的產業創新能量正逐步累積與釋放。期待在政府政策的積極引導下,產政學研機構透過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深化合作,加速聚合為疫苗產業的關鍵實力。
政策引領產業聚力,推進疫苗自製進程
本次論壇清晰傳達了一個訊息:台灣正鏈結整合政策、科研與產業各界的力量,建構強化從研發、製造到市場複雜的疫苗生態系。這不僅是為了整備因應下一次未知的疫情,更是為國人健康建立一道可長可久的永續防線。一個高度挑戰困難但可行的任務,正在產政學研的緊密合作下,堅定地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