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日 醫籲病友應規律追蹤、穩定用藥才能邁向治癒新希望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Published:2025-11-10 09:30

臨床上,CML可分為慢性期、加速期與急性期三個階段。對於少數在診斷時即屬於加速期或急性期的患者,醫師會採用化學治療合併標靶治療,病情穩定後再視情況進行骨髓移植。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2,000名新診斷的血癌患者,其中約有一成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屬於一種特殊類型的血癌。每年9月22日是「世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日」為提升社會大眾對此疾病的認識,台灣髓緣之友協會今年特別舉辦「世界白血病日」大型衛教活動,邀請專業血液腫瘤科醫師講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最新治療趨勢與照護重點,並安排病友分享親身抗病經歷。期盼透過活動讓更多病友了解治療正確觀念,並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病程、持續治療,邁向更健康與有品質的生活。

CML早期症狀不明顯 健康檢查助即早發現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早期階段幾乎沒有明顯症狀。過去患者常見的脾臟腫大情形(腫大約可達10至20公分,造成胃口下降或腹脹不適),隨著醫療進步與民眾健康意識提升,如今已明顯減少。近年來越來越多民眾透過例行健康檢查發現血球異常,例如白血球數升高至2萬至4萬,進而被轉介至血液專科門診確診。由於此時多數患者仍沒有任何不適症狀,能及早發現對後續治療相當關鍵。

臨床上,CML可分為慢性期、加速期與急性期三個階段。對於少數在診斷時即屬於加速期或急性期的患者,醫師會採用化學治療合併標靶治療,病情穩定後再視情況進行骨髓移植。然而,多數患者(約九成)於慢性期被診斷,此時標準治療為口服標靶藥物,目前已有第一代、第二代與第三代藥物,醫師會依據患者病史、身體狀況與副作用耐受度選擇最適合的治療。

柯博升理事長指出,近年治療已有突破,第三代標靶藥物問世,部分長期(5至15年以上)服用第一或第二代藥物且病情穩定的患者,在嚴格監測下可嘗試停藥,甚至達到「功能性治癒」不再需要服藥、病情仍維持穩定。現今CML治療藥物已相當成熟,關鍵在於協助患者在不同治療階段維持良好服藥順從性,才能最大化治療效果,朝向長期穩定與治癒的目標邁進。

初期服藥順從性與定期追蹤是穩定關鍵

臺大醫院血液科徐思淳醫師指出,隨著21世紀標靶藥物的問世與持續進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治療已進入嶄新階段。標靶藥物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使CML對免疫治療反應良好,患者的存活率大幅提升,多數患者可如慢性病般長期穩定控制,維持正常生活、工作、婚姻與生育品質。

徐思淳醫師強調,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嚴格遵循醫囑與規律服藥。特別是在確診後的前6個月至1年內,患者必須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用標靶藥物,才能迅速穩定病情、避免癌細胞產生突變與抗藥性,為長期良好預後奠定基礎。若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副作用或心理壓力,應主動向醫師反映,由醫療團隊調整藥物或提供心理支持,而非自行停藥或減藥。台灣健保已將CML納入重大傷病給付範圍,患者可免除部分負擔,不需自行支付高額藥費,應善加利用醫療資源,穩定持續治療。

徐思淳醫師進一步指出,根據臨床觀察,僅約三成患者在長期穩定後有機會成功停藥,並非所有病友皆適用停藥規則。但若患者自行停藥,恐導致抗藥性、新突變、病情惡化甚至進展為急性期,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所以患者應提升對疾病的認知與自我管理責任感,透過每月回診與抽血監測,持續追蹤病情變化,以確保藥物療效與安全。同時,家屬也應積極參與治療過程,協助監督服藥,並在患者出現鬆懈或停藥念頭時及時鼓勵與醫師溝通,共同維護治療順從性。

台灣髓緣之友協會理事長柳學治表示,協會是由台大醫院的醫師和病友共同發起的社福團體,致力於提供疾病諮詢與病友陪伴。「現代標靶藥物讓CML成為可長期控制的慢性疾病,但關鍵仍在於患者的配合度,台灣髓緣之友協會已幫助無數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並提供急難救助與生活補助服務。歡迎病友及其家屬加入髓緣大家庭,勇敢面對治療,邁向長期穩定甚至治癒的希望。


閱讀更多

©2024 , made by 健康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