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喝手搖飲與吃甜點,根據台糖公司統計,台灣一年消費的糖量高達60萬噸,然而,吃甜食雖然看似療癒,背後卻隱藏著「糖心腎症候群」的危機!在過去,糖尿病、心臟病、及腎臟病這三大疾病經常被分開討論,但現在醫學界提出「糖心腎症候群」(CKM syndrome)一詞,反映出這三病之間密不可分的交互影響。根據最新台灣糖尿病年鑑,台灣糖尿病盛行率已達10.6%,患者人數突破300萬人,超越日本、韓國,更令人擔憂的是,年齡層還有下降的趨勢。因此如何從日常生活保健做起,做到糖心腎三護,是國人生命健康的重要課題。
糖心腎症候群:從代謝失衡開始的連鎖反應
所謂「糖心腎症候群」,是指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合併的症候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醫師指出,該症候群通常源於過多的脂肪組織,即肥胖或代謝症候群,進而影響胰島素阻抗,導致高血糖及糖尿病的發生,這時雖然心臟與腎臟還未受損,但已開始累積負擔,久而久之當腎臟與心臟加班過勞,就會引發腎臟病與心臟病。
醫療趨勢新觀念:「糖心腎三護」正夯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上述器官會互相影響,例如,糖尿病會加重腎臟病惡化;腎臟病導致水分毒素的累積,進而造成心臟負擔。因此在照護上,林軒任醫師舉例,腎臟科醫師會同時注意患者的糖尿病控制狀況,以及心臟功能衰退的幅度,來調整藥物。他也提醒民眾,要拋開糖尿病只要控糖、腎臟病只要控管蛋白質的舊觀念,必須要共同保養,才能減少糖心腎症候群的發生。
三代皆糖尿病患者的真實案例:早期控制,才能避免糖心腎症候群失控
林軒任醫師分享一個三代同堂、皆有糖尿病史的案例,一位五十多歲的先生帶母親來看診,後來那位先生三十歲的女兒也加入診療行列。目前八十歲的阿嬤雖然血糖控制穩定,但由於早年的糖尿病未妥善控制,導致腎臟與心臟功能已嚴重受損。而她的兒子與孫女因採「佛系飲食」,沒有好好控制糖尿病,而出現蛋白尿、腎臟功能衰退等狀況。他提到:「其實,糖尿病確診前通常已發生3-5年,等到病人發現,腎臟或心血管損傷已難以修復,這也正說明早期控制得當,以及三病共護概念的重要性。」
預防糖心腎症候群:飲食+運動+保健三管齊下
林軒任醫師強調,醫療只是輔助,健康仍須靠自己努力守護,要預防糖心腎症候群,可從三個層面著手:
1. 飲食控制:低糖、低油、低鹽,以及不過量攝取蛋白質。尤其是在健身風潮當道的時代,許多人會補充高蛋白,必須留意依自身的健康狀況適度調整。
2. 規律運動:多運動有助於提升降低胰島素抗性,並強健心血管,減少耗損。
3. 藥物或保健品補充:當疾病已經超出自身可控制的範圍時,就需要透過藥物或保健食品,幫助患者修復受損的生理機能,例如:糖尿病可透過注射胰島素控制病情。此外,適當補充保健食品,也能協助器官減少耗損。
研究指出小分子褐藻醣膠、藻褐素、肉鹼對糖心腎三護有正面幫助
談到糖心腎三護的相關研究,臺北市萬芳醫院研究教授-陳正憲博士的研究發現,由小分子褐藻醣膠、高穩定藻褐素、左旋肉鹼(L-carnitine)的組合,在動物實驗與初步人體實驗研究中,顯示對於三大疾病皆有協同改善的潛力。其中,小分子褐藻醣膠可改善慢性腎臟病實驗室小鼠的腎功能,減少腎臟纖維化,降低慢性腎臟病的惡化。高穩定藻褐素具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可增強腎臟細胞的「抵抗力」,從而保護腎臟功能。左旋肉鹼則可增加運動時的脂肪利用率,有助於改善心臟代謝,減少心臟疾病的風險。陳正憲博士透露,人體臨床試驗還在進行中,但初步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成分對於改善糖尿病、腎臟病患者的腎功能有正面幫助。
從生活習慣到營養補充,啟動「三護」新日常
糖尿病已佔據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名,雖然致死率不高,但若控制不當,其引發的心臟病、腎臟病等併發症將足以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透過飲食控制、運動與攝取適當的保健食品,讓預防勝於治療,迎向更健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