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成國人第二大癌症殺手!真的罹癌該如何治療?這兩類人更需注意!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啟辰報導 Published:2025-11-26 10:00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肝癌在113年造成 7,513 人死亡,僅次於肺癌,仍是國人主要健康威脅之一。由於肝臟本身缺乏明顯痛覺神經,多數病患在出現症狀時已屬中晚期,使治療選擇相對受限。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陳登偉醫師提醒,早期肝癌往往難以察覺,若能透過定期檢查及早發現,能在治療策略上保有更充裕的空間。

疲倦、胃口差其實是警訊?醫:可能與肝功能異常有關

陳登偉醫師表示,早期肝癌通常沒有特殊徵兆,許多病患是在健康檢查中意外發現。民眾若出現容易疲倦、食慾下降或體重減輕等情形,雖未必代表罹癌,但這類變化可能與肝功能異常相關,仍建議進一步檢查。若已發展到上腹部疼痛、精神狀態改變或食慾明顯不振,往往代表疾病已進展較晚。臨床上真正能接受手術治療的病患約僅 15%~20%,顯示早期發現的重要性。因此,如何讓高風險族群更早掌握病情,陳登偉醫師指出,家族中有 B 型或 C 型肝炎者,或曾接受可能造成肝炎風險的行為、長期飲酒或作息不規律者,皆應提高警覺。他建議每半年可安排一次抽血檢查肝功能及血清中的胎兒球蛋白指標等,並搭配腹部超音波,有助及早發現異常。

肝癌依期別如何治療?肝癌「轉換治療」是什麼?

在治療層面,肝癌依期別不同,醫療策略也有所差異。陳登偉醫師說,若於早期診斷,治療規劃通常以較完整的處置方式為目標,包括手術切除、肝臟移植,或針對較小腫瘤的局部治療(如高頻燒灼或微波治療等)。但若病灶較多或位置受限,無法採取根除性處置,則會視情況改以控制腫瘤進展為主,例如經動脈腫瘤栓塞(TACE)或特定放射治療。至於較晚期或腫瘤侵犯範圍較廣者,則可能評估全身性治療,包括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等,但仍須依個別條件與肝功能狀態審慎評估。他進一步分享,近年國際上逐漸發展出「轉換治療」(conversion therapy)的概念,指的是在無法立即手術的情況下,先以藥物或其他方式控制腫瘤,若病灶縮小、肝功能穩定,便有機會再評估是否能進一步手術。他提到院內曾有一名五十多歲、具有 B 型肝炎病史的病患,在多年治療後肝功能逐漸下降,無法再進行傳統介入性治療。後續團隊改以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藥物進行控制,患者耐受度良好且腫瘤縮小,最終成功接受肝臟移植,術後追蹤至今四年多未見復發。不過,陳登偉醫師也強調,個案結果因人而異,任何治療規劃仍需醫療團隊綜合評估後決定。

肝癌治療走向個人化 多專科會診讓治療判斷更全面

免疫治療近年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策略,引起不少病患關注。對此陳登偉醫師表示,免疫藥物屬於調整免疫反應的治療方式,但也可能出現免疫相關副作用,如內分泌或皮膚症狀等,多數情況在專業監測下可透過短期藥物控制。若病患本身具有特定自體免疫疾病,治療前需與醫師充分討論,以確保安全性。他強調,不論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均需依據肝功能狀態、病灶特性及個人健康條件進行調整,並非所有患者都適用相同方式。面對肝癌治療愈趨多元,陳登偉醫師提醒,治療不再依賴單一醫師,而是仰賴由外科、肝膽腸胃科、放射腫瘤科、復健科以及血液腫瘤科等多領域專家組成的團隊合作,透過整合不同專業意見,為病患量身規劃最合宜的治療路徑。他鼓勵民眾遇到癌症診斷時,不需過度恐慌,與醫療團隊保持良好溝通,有助於在治療過程中及早處理副作用並調整策略。

日常保肝該怎麼做?B、C肝患者切勿諱疾忌醫

此外,他也提醒 B 型及 C 型肝炎仍是台灣肝癌的重要風險因子。現行 B 型肝炎的治療方式主要著重在病毒控制,而 C 型肝炎的治療在近年已有顯著進展,在政府推動政策下,台灣正朝向 2030 年消除 C 肝的目標邁進。若能妥善控制慢性肝炎,對降低肝臟受損風險具有重要意義。最後,陳登偉醫師呼籲,有肝病史或具高風險因子的民眾切勿諱疾忌醫,定期追蹤與良好生活習慣,仍是維護肝臟健康的基礎。他也提醒,在治療期間如出現任何不適,應及早告知醫療團隊,以便即時處理。


閱讀更多

©2024 , made by 健康市集.